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学校要闻

构建“工匠精神+网络思政”育人新格局——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云思行动”的创新实践

作者:沈江凝 沈叶菁 戎晓云来源:学校主页发布时间:2025年03月12日点击数:10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新时代思政工作及高质量人才培养要求,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校育人体系,形成一项特色鲜明、保障完备、目标明确的网络育人品牌——“云思行动”,旨在充分发挥“融媒体+”优势,创新“云端上”的思政教育模式,推动网络思政工作守正创新,助力师生在技能锤炼与思想涵养的同频共振中,共同迈向“育养匠心、幸福人生”的美好愿景。

一、主题和思路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工业”特色,将工匠精神培育贯穿“云思行动”全过程,创新构建了“一二四”网络思政育人模式,即通过围绕学校一个“大思政”育人体系、依托学校两大标杆性平台支持和聚焦高职院校四大“工匠型”人才培养方向,最大限度发挥网络影响力、提升思政引领力、增强育人核心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增添“云端”力量。


1 “一二四”网络思政育人模式框架图

围绕“一大体系”,立足“大思政”网络育人顶层设计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厘清“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形成了“四力共育、双轮联动、十域融通”的大思政育人体系。“云思行动”作为学校推动思政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融合的网络育人专项行动,紧密围绕这一大育人体系开展,被纳入“十域融通”整体框架之中,与五金行动、春雨行动、师泽行动、崇文行动、乐己行动、求是行动、三飞行动、守望行动、固本行动一起协同育人,并以学校思政工作大格局作为长效支撑,不断完善网络育人体制机制,健全网络思政组织架构。

2 “十域融通”全方位育人十大行动

依托“两大平台”,获取“高质量”网络思政阵地支持

“云思行动”以学校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和全国高校示范“一站式”学生社区两大标杆性平台为建设支持,充分调动这两大平台优势为学校网络思政教育提供坚实阵地和优质资源。

  学校深度参与和比亚迪、理想汽车、蜂巢能源等行业领军企业的协同育人实践,并牵头组建了首批28家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国家级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云思行动”把学校在产教融合方面的成果转化为网络思政教育实践,使网络思政阵地紧密对接产业前沿,赋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同时,借力全国高校示范“一站式”学生社区平台,延伸下沉社区的一线育人力量至线上,让这支深入学生身边的队伍既是线下的“贴心人”,又是线上的“引路人”,确保网络队伍力量壮大、网络内容贴合实际、网络传播导向正确。

聚焦“四大方向”,引领“工匠型”网络人才培养行动

“云思行动”坚持以培养高职院校工匠人才为出发点,将工匠特色融入网络思政品牌建设,聚焦“工匠导航-工匠融媒-工匠引领-工匠铸魂”四大网络思政育人路径方向,从人员支持、宣传载体、培养目标和育人路径四个层面提升网络育人实效,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赋能“工匠型”人才培养奠定思想根基。

二、实施方法和过程

(一)工匠导航:搭建专业化网络思政建设队伍,实现育人力量“云聚合”

网络思政建设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在校育人框架中也强调实现“四力共育”,即组建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队伍“云思行动”依照学校网络思政工作建设要求不断充实网络思政队伍,由新媒体宣传队伍带动思政教师、辅导员、党政干部、教学名师等人员共同参与,形成网络思政育人“支持网”。

1.加强校院两级网络管理,守好“主阵地”。高度重视学校和二级学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管理,规范校园宣传秩序和学术活动从各学院召集网络管理人员组建校级舆情信息员、网评员、通讯员队伍开展网络意识形态研判、舆情处理等工作,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空间。

2.选拔专兼结合网络导师,把握“主导权”。由校党委宣传部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牵头开展“网络教育名师”和“校园好网民”培育支持计划,通过签订《培育支持计划任务书》鼓励优秀骨干力量参与网络作品创作、网络热点阐释和网络阵地建设。同时出台《新闻宣传与信息报送工作量化计分办法》《宣传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办法》等文件选树先进典型,调动全校师生参与网络思政宣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组建思政宣讲网络团队,唱响“主旋律”。学校入选教育部2025年度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典型案例为契机做好网络思政课程建设,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网络“云课堂”。成立网络思政宣讲团,以马院教师、专职辅导员优秀学子为主体拍摄思政宣传视频累计56期,“菜单式”宣传党的创新理论。

(二)工匠融媒:形成全链条融媒体宣传矩阵,助力主流思想“云传播”

“云思行动”在网络思想传播上积极推动“全媒联动”,秉承“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理念,搭建校内外宣传载体,放大主流思想宣传声量。

打造校内媒体传播生态,构建“两微(微信微博)一网(校园网)两台(电视台广播台)一报(校报)一抖(抖音快闪视频号)”的多元、立体、联动式校园融媒体矩阵,充分发挥融媒体“喉舌”作用,传播校园文化,讲好师生故事。2023校作为全省创建校园网络广播电视台的两所高职院校之一,历经硬件搭建、队伍建设、栏目规划等前期工作,结合学校热点事件进行选材策划、撰稿、采访、主持、拍摄、编辑和播出,并选拔优秀学生担任主持人,推动广播站实现师生参与内容共创,使之成为融媒协同育人的生动实践。

拓展校外媒体宣传渠道,联动苏思享等官方媒体,积极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显著成果目前,学校已连续7年被评为江苏教育新闻宣传工作优秀单位,宣传工作案例获江苏省教育厅2024年度教育新闻宣传工作优秀案例。

(三)工匠引领:坚持工匠型人才培养目标,赋能工匠精神“云融汇”

“云思行动”以发扬工匠精神为网络育人纽带,追求工匠精神与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在契合,借助互联网的力量焕发工匠精神生命力,实现以“大工匠”引领“小工匠”的育人目标。

1.用好校友资源,传承工匠精神。打造“以大师引领未来大师行动”系列品牌,特邀校友邓建军、马艳东、莫俊超等10余位全国劳模、大国工匠、全国技术能手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师徒结对等活动,拍摄思政育人视频,实现榜样深度引领;依托校园网络广播电视台实施“百名工匠寻访计划”,邀请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与师生面对面交流访谈,讲述工匠故事,并将项目成果以故事案例形式汇编成册、结集出版,形成可推广的思政育人资源库,全面彰显劳模工匠的示范价值。

3 开展“以大师引领未来大师行动”品牌系列讲座


2.聚焦身边榜样,树立工匠典型。将新媒体视角对准一线师生,在校园网、微信公众平台打造《常工业平凡人》《奋斗的青年榜样》《我身边的劳模工匠》等特色宣传品牌,以文字、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展示学校事业发展中涌现出的师生群像;开设“党的二十大精神一起学”“常工业师生名企行”“青春留常”“戎光·常工业”等专栏,全方位宣传学校先进典型和优秀案例,引导更多青年向榜样学习,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四)工匠铸魂:坚持生本位高校育人理念,推动实践成果“云转化”

   “云思行动”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网络思政建设中,利用多元实践平台锤炼网络技能、提升网络素养,将实践成果转化为优质网络作品,最终实现青年的全面自主发展。

   校园融媒平台由学生共建:通过设立融媒体中心成立“青苑之声”广播站组建大学生通讯社团建设“极光新播社”创业基地,让官微运营、网站建设、广播电视台主持均有学生参与,为学生深度参与校园主流媒体运营提供多种渠道;产教融合成果由学生共享:校积极探索产教融合育人实践,重点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智能网联产业学院、江苏省母婴产业学院等高能级产业学院,匹配行业需求开展专业实践,积累丰富网络素材。其中,江苏省母婴产业学院更是集网络思政、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学生创业等于一体,通过对接合作企业、搭建直播实训室、邀请行业导师,有效提升电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打造高质量直播电商团队;创作素材资源由学生共践:将网络思政作品与青年社会实践相关联,衔接“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结合常州地域文化、红色资源和“新能源之都”发展目标推动青年了解社会、深入社会、服务社会通过专业支持和服务保障助力学生将实践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转化为优质的网络成果。


4 学生开展公益直播宣传延安精神及延安特产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匠师”育“匠才”,汇聚网络育人合力

“云思行动”系统整合了学校各类育人主体资源,以网络思想政治中心为牵头单位,联合学校融媒体中心、辅导员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一站式”学生社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匠心书屋、王德林德育工作室、金坛刻纸杨兆群大师工作室、爱心驿站德育工作室等平台,广泛吸纳骨干教师、技能工匠、德育名师等作为核心“匠师”力量,培育了一批优秀“网络名师”,构建了以“匠师”培育新时代“匠才”的良性循环。

协同育人机制取得以下成效:一是培养模式得以广泛推广。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聚焦校人才培养情况,深度解读校如何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深化校企合作,从而培育技能人才赋能区域发展的成功实践。二是育人成果得以落地显化。将优秀毕业生成才经历形成人物通讯,开设“邓建军的校友们”专栏进行宣传,并集结成册出版《邓建军的校友们(第一辑)·匠心花开》,使“匠才”故事通过网络平台广泛传播,成为激励在校学生成长、生动诠释育人成效的最佳案例。

(二)“创新”显“匠心”,凝练网络优质作品

云思行动”将工匠精神融入创作肌理,把创新作为凝练优质网络作品的重要内驱力,推动网络作品在出新、出圈、出彩三方面不断突破,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推动网络作品出“新”。创作选题紧密贴合时代脉搏,捕捉热点时事,打造“信仰公开课”“党课开讲啦”“金微课”等系列思政课程,从“小切口”阐释“新课题”,创新运用时空对话、情境还原等拍摄手法,提升课程生动性与创新力。学校微课作品近年在江苏高校网络思政“金微课”征集遴选活动中获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3项课程入选“信仰公开课”省级示范课。

二是助力网络作品出“圈”。用镜头记录学校青年学子“三下乡”的青春风采,聚焦以心系凉山、圆梦“大山里的小园丁”的少数民族学生阿呷以金为主人公,拍摄《跨越4000里山川,情系“索玛花”》等多部网络育人视频;数字商务学院薛雨婷同学以自身视角讲述自己制作缠花艺术品,传承非遗文化,创作微电影《圆梦•创业•蜕变——一位励志女孩的非遗传承之路》被社会媒体广泛传播,并获江苏省“苏乡永助”资助育人主题活动“学生资助短视频作品”高校组一等奖,影响力从校园向社会辐射。

三是实现网络作品出“彩”。不断推动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网络化传播并取得优异成绩,在团中央2024年全国大学生延安精神宣讲活动中,学校“清风廉韵”宣讲团制作的文创作品被评为“优秀文创”,“追寻‘黔’进”宣讲团创作的宣讲视频获评团中央2024年全国大学生遵义会议精神“优秀宣讲视频”。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在第三届江苏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中学校27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8项,多项网络作品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三)“实践”铸“匠人”彰显网络社会效益

云思行动”顺应直播电商产业发展趋势,既致力于培养新质生产力电商人才,又积极发挥网络社会效应,推动思政教育与社会服务同向同行。项目联合数字商务学院电子商务教研室,常态化举办“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营销大赛、“建军杯”直播营销大赛等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切实提升学生直播技能,锻造时代需求的新媒体人才。同时“云思行动”深耕直播助农实践,带领直播团队唱响乡村振兴号角,长期为宿迁市沭阳县黄杨种植基地直播带货,为树农代言,累计代销花木3000余万元,带动当地就业4200余人,将专业学习和思政教育置于社会大课堂之中。

近年来,“云思行动”更将江苏母婴产业学院作为网络思政教育实践高地,不断拓展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丰富岗位锻炼机会。已和爱朵集团、远大家居等多家企业合作开展品牌推广和公益直播,首次开播就吸引了近4万人次观看,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实现了专业实践与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有力彰显了网络实践育人的综合成效。

四、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思政“云思行动”将进一步深化“大思政”网络育人格局,在“一二四”网络思政育人模式的基础上,着力推进“三个融合”建设目标,打通网络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一)思政力量一体参与,推动网络思政阵地与“一站式”学生社区相融合

进一步加强网络思政阵地与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衔接,以全国高校示范“一站式”学生社区为纽带,调动入驻学生社区的部门资源、学工队伍、教育名师等育人力量加入到网络思政建设队伍中,将网络思政资源下沉到学生身边,共同建设贴近学生的“线上社区”,进一步打造更有“温度”的网络思政作品。

(二)数字校园一体建设,推动网络思政平台与学校智慧平台相融合

进一步把校园智慧思政建设纳入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整体规划中,通过推进思政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智慧校园平台、课程思政育人平台、智慧学工系统、第二课堂实践平台、学分银行等数字化项目的一体建设实现各类学生信息平台数据互联互通,着力构建一个协同、互动、智能的校园智慧思政生态系统,实现网络思政育人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

(三)产教资源一体联动,推动网络思政实践与学校产教联合共同体相融合

进一步深化与学校国家级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协作机制,联合企业共建“校企双导师网络思政工作室”,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新媒体人才;依托比亚迪产业学院、母婴产业学院等产教联合基地,加强“直播助农”等网络公益活动落地实践,推动学生将岗位技能转化为网络思政生产力,促进产教资源向网络育人效能持续转化。(审核:吴佳伟沈叶菁、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