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劳模工匠的摇篮

作者:李颖来源: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4日点击数:25

5月6日,从北京载誉归来的全国劳动模范、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铸造分公司制造总监马艳东来到我校,为母校师生讲述他的成长故事。至今,学校已培养出邓建军、吴宏胜、马艳东3位全国劳动模范和多位全国技术能手、省级工匠,形成罕见的“劳模工匠校友群现象”。

让劳模工匠故事成为“活教材”

学校高度重视“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工作,将“工匠精神培育”写入学校章程,纳入整体事业发展规划,构建了“工匠精神培育”与“感恩知责教育”双轮联动的文化育人模式。迈入校园,浓郁的劳模工匠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校园内有以全国劳模、优秀校友邓建军的名字命名的“建军路”“建军桥”“建军林”和“建军铜像”等文化景观,有以时间轴串联起劳模工匠毕业生成长轨迹的文化长廊和工匠长廊,有被选拔出来的、每一届专业成绩最优异、表现最突出的“建军班”,还有汇聚优秀教师和行业专家、以跨学院、跨专业、跨领域的方式成立的“邓建军工匠学院”。校本教材《中国技工邓建军》《邓建军的校友们·匠心花开》等被列为新生必读书目,每年开学典礼上,学校邀请邓建军等劳模亲自赠书,激励新生们以劳模工匠为榜样,走好技能成才之路。

“劳模工匠进校园”“以大师引领未来大师”等活动是学校的特色活动,邓建军、吴宏胜、马艳东等劳模工匠定期回母校分享成长与蜕变的经历。2023年,吴宏胜作为“以大师引领未来大师行动”师徒结对导师返回学校,给青年教师“传帮带”,为“吴宏胜班”揭牌,讲述他从注塑操作工到模具部部长的奋斗历程。2024年,马艳东回校与师生们分享了自己从一名专科生到博士生的学习体会,他用自身的奋斗历程告诉大家,不要被“不可能”吓退,更不要被“做不到”定义。

学校将劳模工匠精神深度融入专业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将劳模工匠故事与课程知识点结合,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如在《PLC系统编程与维护》课上,教师以邓建军带领团队解决纺织行业“连续生产不停车”这一世界性难题为例,让学生在模拟故障排除中领悟“永不言弃”的钻研精神;在《车灯模具多轴加工》课上,吴宏胜团队攻克“双色注塑模具”“多色注塑模具”的案例被多次提及,让学生领悟“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在《液压与气动》实践课上,马艳东“不怕吃苦,用心做好每一件事”的人生哲理,成为学生领悟“脚踏实地、持续精进”的经典范例。

与此同时,学校还将劳模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大一开设“公益劳动”课程,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校友事迹报告会等方式启蒙工匠精神;大二开设“职业劳动与健康安全”课程,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技能竞赛;大三学生则在企业实习、实际生产项目中践行工匠精神。

让职业选择锚定社会价值

“感恩”与“责任”是3位劳模成长轨迹中贯穿始终的关键词。5年前,吴宏胜在母校的讲坛上把鲜花献给了自己的班主任,同样的一幕又出现在了今年5月7日,马艳东把恩师请到了座谈会现场,向恩师献花……相同的镜头在不同的时间呈现,都在宣示学校文化中同一个理念:感恩。

多年来,邓建军扎根纺织行业一线,将青春奉献给民族纺织工业;吴宏胜坚守本土模具企业,攻克“卡脖子”技术;马艳东深耕液压铸件领域,破解技术难题,打破国外垄断,在多个关键核心项目上实现突破。这种“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也是源自学校一以贯之的“感恩知责教育”。

长期以来,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构建了“工匠精神培育”与“感恩知责教育”双轮联动的文化育人模式,让匠心与责任心在一代又一代学子中接力传承。在“理论课堂”,开设《职业道德与法治》等必修课,引导学生理解“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共生关系;在“实践课堂”,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参观生产线、了解企业需求,撰写“调研报告”;在“校友课堂”,邀请劳模工匠回校讲述“学校、企业的培育之恩”与“产业报国之责”。

这种教育不仅停留在思想层面,更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引。学校设立“雷锋岗”等多个“感恩实践岗”,要求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完成18个素质拓展学分,学分涵盖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孝老爱亲等活动。在就业引导上,学校将“服务地方产业”作为重要导向。近年来,毕业生中70%选择扎根苏锡常一线,其中大部分进入恒立液压、星宇车灯、理想汽车等校友众多的知名企业,形成“培养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人才回流效应。马艳东所在的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至少70%的主管是学校的毕业生,有300余名员工是从学校的企业学院——“恒立学院”中培育出来的。

让匠心与责任心在实践中共振

劳模工匠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把课堂搬进车间”的育人理念。上世纪90年代,学校便与邓建军就职的黑牡丹集团共建实训基地,学生定期到企业生产线参观学习。2004年,学校设立“邓建军班”,开创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的“双主体”培养模式。2011年,学校与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恒立订单班”,学生大一学基础,大二进企业实习实践,大三直接参与企业技改项目。

近年来,学校与企业共建了20多个“企业学院”“产业学院”,40多个“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班”“现代工程师班”,建有校内实训基地(中心)213个,校外实训实践基地507个,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实习实训实践平台。2023年,学校还专门成立邓建军工匠学院,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进行项目化运作,充分发挥校企协同育人优势,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无缝衔接”。

学校成立的吴宏胜劳模创新工作室、马艳东劳模工作室、韩迎辉工匠工作室等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王德林德育工作室,既是技术攻关平台,也是“感恩实践基地”,学生在这里跟“师傅”解决企业难题,感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也体会“技术报国”的责任心。

此外,学校还推行“双导师制”,每位学生既有校内专业教师,也有来自企业的课程导师。邓建军作为“邓建军班”的首席导师,定期来校“带徒弟”,从设备调试到团队协作,手把手传授技艺。吴宏胜担任导师后,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教学,要求学生像工程师一样提交技术方案、参与评审答辩。作为校企共建“恒立学院”企业负责人,马艳东则推行“钉钉子”精神,他以授课、车间实践、问题讨论等多种方式为学生传授技艺,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为学生搭建“阶梯式”技能竞赛平台,每年举办“建军杯”技能竞赛节,从校赛、省赛到国赛,层层培养选拔技术技能人才。学生在邓建军“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精神鼓舞下,斩获世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5项。

“工匠精神培育不能停留在口号,需通过具象化的文化载体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恩知责教育不能流于形式,需与产业需求、职业发展深度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校长杨劲松说。

多年来,学校不仅培养了全国劳模邓建军、吴宏胜、马艳东,还培养了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工匠韩迎辉,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传权等一大批现代工匠群体典范和全国、省市技术能手,业内新一代工匠。当“工匠精神培育”与“感恩知责教育”双轮联动,在校园里同频共振,培育的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工人”,而是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产业工匠。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正在改写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家长们说:“这里不仅教技术,更教孩子做有责任心、懂感恩的人。”(审核:季华、戎晓云、杨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