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毕业,他回母校做有温度的老师

作者:李颖 倪筱荣来源:学校文化研究会发布时间:2022年12月09日点击数:1824

在异国他乡与新能源储能材料打了5年交道,泡了8年实验室,前后读了20年书的陈涛,博士毕业了因为母校老师的一个建议,他终于挡不住这份诱惑,回母校当了老师。采访陈涛,我们有点惊讶,更有些感动:言语之间,他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的爱,如温泉汩汩而出,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事有凑巧,第一次采访陈涛,就安排在会议室,背后墙上是“人民教师誓言”和“四有好教师”的红色大字,听着他对教育事业的真切感悟,我们感到那墙上的大字,似乎都被他注入了温度。


陈涛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作职业生涯规划

 

一、对学习,他有一种“洁癖”

“李老师,我记得您,您曾给我上过一门管理学方面的课。”一见面,陈涛就自报家门,说自己是2008精化331班的学生,甚至连学号都一清二楚。

1989年,陈涛出生在南京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从小到大,他都是按部就班的学习,成绩也还不错。2008高考发挥失常命运的纽带将他与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捆绑在一起,又机缘巧合将他从学校机电类专业调剂到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营销方向)专业。 

来到学校,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各式各样的招聘竞选,让高考失利的沮丧和阴霾离他远去,也让胆小害羞的他变得外向开朗。通过竞选,陈涛成功在团委学生会的社团联合会担任监察部部长一职,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在竞聘面试时许下的雄心壮志。大二时被推选为班长,后因成绩优秀、表现优异,他“雄霸”班长一职直到大专和本科(专接本)毕业。

陈涛对学习似乎有一种“洁癖”,任何时候都不允许自己在学校混日子、混文凭。他给自己定了条“清规戒律”——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不懂就问老师,作业一定要自己写。陈涛认为学生的主职主业是学习,当然,稍微有点遗憾,他在大学期间没考过第一,每次期末考试都是第二,毕业时还被同学封了个“千年老二”的雅号。

“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作业自己写,不混日子,不混文凭”这把戒尺一直鞭笞着他,从大专一路走向了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也令他的成绩名列前茅。

 

陈涛给学生辅导英语


二、被激发的考研念头

有些念头,一经激发即会爆发无限能量,譬如考研。

2012年本科毕业前夕,陈涛竞聘到昆山一家待遇不错的外资企业实习。

“你的基础挺扎实的,敢不敢和我并肩奋战,挑战一下自我?”高中老友的激将法燃起了他心中的熊熊烈火,他义无反顾辞去工作,专心在家备考研究生。

没有周末,没有假日,无论寒暑,多少个日夜,陈涛独自一人泡在图书馆的自习室里。他的艰辛,只有图书馆的孤灯知道,只有自习室的桌椅明白。考研路上,好在有老友一路相伴,他们在网络上相互探讨考研“秘诀”,相互鼓励,才让陈涛在这段旅途中有勇气战胜绝望,超越自我。当他用掉的复习笔记本和草稿纸装满一个大号整理箱时,他实现了人生第一个小目标——考研成功。他考上了常州的一所本科院校——看来,他与常州的确有不解之缘。

收到录取通知书后,陈涛思绪万千,有的时候,人不逼一下自己,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的潜能,也不可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一路走来,陈涛觉得自己很幸运:在备考期,有自己的老友与自己并肩作战,相互扶持;在学校,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直陪伴他左右,和他一起监督社团活动的开展,一起策划班级活动,一起学习一起进步,遇到困难一起解决;在班级,作为班长,作为当年为数不多的学生党员,陈涛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因为班主任的信任,得到了班主任放手让他管理班级的机会——这些都在无形中培养了他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了他的组织管理能力,提升了他的团队协作能力,教会了他认真负责的态度。多年以后,他才发现这点点滴滴使他终身受益,尤其是在面临人生重大抉择时,得以做出正确的抉择。

三、4SCI论文与45万奖学金

2013年秋,带着兴奋与期待,希望学得一技之长的陈涛开启了他的读研时光。读研期间,陈涛师从王茂华教授。王教授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鼓励赞扬式的教育方式,指引他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王教授告诉他“科研训练的过程永远都是先苦后甜”,他便心甘情愿每天早上800到晚上10:30都待在实验室与瓶瓶罐罐零距离接触。虽然每天超负荷的学习、工作,且常年无休,但他很快乐,也很充实。陈涛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天气很冷,他住在实验室,到腊月二十八了也浑然不知,直到父母催促他回家过年,他才买了张火车票匆匆赶回家。最终,他用2年时间完成了别人5年都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4SCI论文

读研的人都知道,学生时代就能发表SCI论文是很不容易的。陈涛英语基础一般,刚开始时,看英文期刊很费劲很痛苦,更别说用专业性英语来写作了。每次实验遇到困难、看英文期刊卡壳、想退缩时,王教授就适时鼓励他,一步一步指引他找到突破口,直至解决难题。王教授告诉他中英文论文的表达方式和逻辑结构不一样,一定要多看、多读、多研究、多模仿英文论文,忘记中文写作方式。这是王教授传授给他的最实用的科研法宝。

王教授那句“相信你一定行”伴随着陈涛走过了难忘的读研时光。陈涛是专本毕业,考研进校时分数在班级属中下游,但他有幸遇到了王教授王教授从不问出,他鼓励式、赞扬式的教学模式和全权信任的为人处世方式,让陈涛很适应,他在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读专科时老师也都是这么对待他的。

2016年夏天,陈涛如期硕士毕业。凭着这4SCI论文,他成为学校当年唯一拿到全额奖学金出国读博的学生。通过对比国外几所大学的排名,在权衡了专业方向、地域和奖学金等因素,最终他挑选了日本九州工业大学。

殊不知这个九州工业大学也只是他求学途中的中转站,读博期间,陈涛兜兜转转,最终在韩国嘉泉大学获得了折合人民币45万元的全额奖学金,收获了他的博士学位。

四、读硕读博时,他经历了寒凉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波折,也会遇到很多抉择。

陈涛的读书生涯并非常人想象的一帆风顺。他至今还记得当年考上硕士时的高兴劲和再次做回学生的兴奋感,但是当他带着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来到常州,现实却泼了他一盆冷水,让他从头湿到脚——刚入学他就感觉很不适应课题研究方向,而导师工作繁忙,不常见面,无从指引他。连月来,实验做不出,科研出不了成果,与导师沟通又少,让他陷入了一种无头苍蝇的状态。“是继续还是换方向、换导师?”这个问题每天都在陈涛半睡半醒中反复出现。继续吧,自己学不到知识,终将只是混个硕士研究生文凭;换导师吧,自己可能会延期毕业,而且不知道新换的导师自己能不能适应。 

这种每天纠结焦虑、睡不着觉的状态维持了大半年,研一快结束时,“不混日子,不混文凭”这把戒尺将陈涛拉回了现实,“自己这么辛苦考研,为的是什么?这不是我心目中的研究生生活。”他下定决心申请更换导师。研究生同学知道他要换导师时都来劝他,随便混混日子,能毕业就行,为什么那么较真,延期毕业苦的还是自己呀。但陈涛内心十分清楚,或许学历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知识一定可以。更何况自己是来学习的,混日子绝对不行!

来到新的课题组,陈涛遇到了改变他命运的良师王茂华教授,此后,他在王教授的指引下顺利毕业并出国读博。

不承想,在日本九州工业大学读博期间,陈涛又一次经历了寒凉。

来到日本陈涛就遇见了“尴尬”,博士面试时对方承诺的不交学费和每个月折合人民币6000元的生活费都没有全额兑现。陈涛为了省钱,经常自己熬粥或下面条吃,周末还会骑车去很远的地方采购食材。饿肚子可以忍受,但学不到知识,做不了实验就触碰了陈涛的底线,成了促使他离开的导火索。

读博跟对导师很重要,研究方向、实验条件、科研经费等都和导师的能力息息相关:导师厉害,实验室设备先进,科研经费富足;导师无能,学生再厉害也只能“有米无锅,无法烹饪”。陈涛的导师并非日本本土教授,而是在日本九州工业大学兼职的一位中国教授,经常国内国外两地奔波,忙得像陀螺一样。他的实验室连最基本的实验都做不了。为了做实验,陈涛经常厚着脸皮去蹭其他导师的实验室。

学习可以获取知识、拓宽眼界、充实自我,这些在陈涛看来都是一件很纯粹、很快乐的事情。学习带给他的安全感、充实感和满足感是难以言喻的。他希望自己一直能保持终身学习的热情,永远为获取新的知识而感到兴奋和激动。然而现实却让他每天都在为生活费和做实验发愁。没有朋友、无处诉说的孤独感让身处异国他乡的陈涛在抑郁和绝望的边缘徘徊。他经常会去海边发呆,思考自己的未来,思考着怎样才能完成科研任务。经历了生病发烧、独自一人昏睡在公寓一周的日子后,“不混日子,要学真本领”的“清规戒律”让他彻底涅槃,他痛下决心,向学校和导师提出了退学申请。

离开日本后,陈涛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读博梦想,他尝试着继续投递简历。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韩国嘉泉大学的Joonho Bae教授看到的简历后,他抛出了橄榄枝,让他攻读他的新能源材料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并给了他折合人民币45万元的全额奖学金。

45万奖学金,对来自中国普通家庭的陈涛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更是一份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恩情。陈涛即刻起身转战韩国首尔。来到嘉泉大学,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设备先进的实验室陈涛如沐春风。读博期间累并快乐着:每天在实验室工作14-16个小时,凌晨两三点回家,除了做自己的研究课题,他还要指导组里的留学生做实验期间,他还有幸参与了韩国能源部以及三星电子的科研项目

当他看到组里的韩国学生迟迟无法完成现代集团自动驾驶汽车项目,教授整天愁眉不展,他主动请缨接下项目,想为教授排忧解难。之后,就足不出实验室,经过一个月的科研攻关,终于圆满完成了这个项目。听到教授如释重负地对他说,你做得很好,你拯救了我们课题组时,陈涛觉得他是世界上最幸运、最幸福的人,也是最骄傲的人,他没有给教授丢脸,更没有给中国留学生丢脸。

无论成绩如何,不管实验能不能出成果,Bae教授从不批评陈涛,还总是鼓励他,赞扬他工作做得不错,也经常引导他要坚持专业学习,保持批判性思维。他曾对陈涛说过 你学什么,在哪里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将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也正是受他的影响,陈涛决定回国做一名人民教师,像自己的导师那样好好教书育人。

 Bae教授教导下,他完成了200页厚的英文博士论文。历经1.5小时的英文毕业答辩后,陈涛不仅收获了沉甸甸的博士学位还收获了全系唯一的优秀毕业生奖章。

 

在韩朝边境留影

 

陈涛和bae教授课题组成员聚餐


五、博士毕业后,他回母校立志做有温度的老师

博士毕业后,有两家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同意录用陈涛,同时母校也向他投来了橄榄枝。经历过读书风波,陈涛最终决定回他的母校——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做一名有温度的人民教师。因为母校是他梦想起航的地方,指引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因为母校的学生和他一样,高考失利亟需建立自信,亟需鼓励式、赞扬式的教育模式;还因为在他的心里,始终装着母校老师、读研时的王教授、读博时的 Bae教授,他们的一言一行深深刻在陈涛脑中,陈涛也想像他们一样,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202144日回国那天,告别了教授和同学,在空荡荡的仁川机场,陈涛泪如泉涌,十年求学路有荆棘,会跌倒,但一路走来,自己何其幸运,学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做了自己喜欢的工作,遇到了影响一生的导师,使自己能一直保持初心勇往直前。他用十年的时间证明嘲笑、挫折和失败都是暂时的,只是磨炼心智的插曲,只有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才是人生的主旋律。

现在,陈涛已经回到他眷恋的城市常州,站在他深爱的母校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讲台上,从事着他热爱的教学工作:他要将这些年的所学所得传授给他的学弟学妹们。他给学生讲授《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负责指导学生的技能大赛,筹建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新专业。课余时间,他免费为学生补习英语,指导学生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在疫情期间,他还主动请缨担任住校辅导员,到学生宿舍看望学生,陪学生聊天,指导学生适应疫情期间的大学生活,指引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爱上学习,爱上自己所学的专业,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他希望用一颗炽热的爱心,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温暖学生,唤醒学生深埋已久的自信与勇气。

和学生待在一起久了,陈涛又感受到了青春的味道。青春是什么?青春就是在试错的年纪,勇敢试错,不断学习,勇于接受挑战;青春就是一条铺满荆棘和长满鲜花的路。陈涛经常对学生说:“人的起点可以千差万别,但每个人的远方都一样辽远。”他也经常鼓励学生:“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但那又如何,只要我们拥有一颗温暖的心,即使身逢风雪雷电,我们也会在风雪中保持自己的温暖和光芒,积蓄力量,静待日出。”

学生们很喜欢上陈涛的课,也很喜欢和陈涛聊天话家常,他们把陈涛称为涛哥学生说:陈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动作就能给我们莫大的鼓舞,我们很喜欢陈老师。

陈涛认为,一个有智慧、有爱心的教师必然是有温度的教师,他们会用自己温润的内心,参与学生每一个精彩的瞬间,用一生的时间来呵护学生,陪伴学生成长蜕变,并尽己所能让每位学生都能绽放光彩。

 

陈涛和学生备赛化学实验技能竞赛

 

陈涛给学生讲解新能源电池

 

所属二级学院:材料工程学院

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

班级:08精化331

班主任:李勇   朱飞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