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南京大学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中国式现代化常州新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校党委副书记毛伯民出席会议,会议邀请了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内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和部分思政骨干教师参与,旨在推动思政课教学资源建设的创新与实践,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飞主持。
毛伯民在致辞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常州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其现代化建设实践为思政课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鲜活的案例。他表示,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思政课程与地方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举措。
南京大学出版社第四编辑部副主任唐顺霞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背景及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构想。她表示,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如何将地方实践成果转化为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成为当前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课题。此次研讨会旨在搭建高校与出版社之间的合作平台,共同探索思政课教学资源建设的新路径。
在主题分享环节,三位专家分别从不同课程的视角,深入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常州新实践融入思政课程的路径与方法。常州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袁青欢结合常州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具体实践,从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出发,提出了将地方案例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具体策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袁琴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从增强课程的时代性和针对性的角度提出将常州实践与“形势与政策”课程相结合的路径;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永林老师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分析了常州实践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提出将常州实践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路径。
在研讨交流环节,与会教师围绕思政课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在常州的实践探索及其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路径展开深入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地方实践与思政课程的结合不仅是教学创新的需要,更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在常高校要充分利用好出版社提供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平台,注重协同推进,分享在思政元素挖掘、教学方式创新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开辟一条实施有效、资源共享的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之路,提升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成效。
李飞指出,将新时代党的伟大实践融入教学,是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大政治任务。此次研讨会是常州地区在思政课程建设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会议不仅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常州新实践的理论认识,也为思政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内高校应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建立常态化协同机制,联合地方党政机关、企业和社会组织,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常州智慧与力量。(审核:李飞、李颖、杨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