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学校要闻

【奋斗的青年榜样】从“机械迷”到“双创之星”——机械与交通学院张昊昱

作者:陈雷来源:机械与交通学院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9日点击数:10

在我们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深耕机械领域,用“数智化钻机驱动器”打破行业技术壁垒,斩获多项省级大奖;他心怀公益热忱,在音乐会的舞台上传递青春旋律,在马拉松赛场边践行志愿精神。他就是机械与交通学院大二学生张昊昱,一位在“专业创新”与“社会责任”两条赛道上齐头并进的“双创之星”。 

从“玩具热爱”到“行业责任”:一颗创新种子的萌芽

“小时候总被‘大挖机’‘小坦克’的精妙结构吸引,常常看入迷到忘记吃饭。”提及与机械的缘分,张昊昱的眼神里满是热忱。这份童年时对“机械变形”的好奇,成为他报考我校国家级骨干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初心。他曾憧憬着,有一天能亲手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变形金刚”。

进入大学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走进了学校工程技术中心,接触到地质钻机项目的研发。“原来钻机不仅能满足我对‘复杂机械结构’的想象,还是‘透视地球’的利器,能为国家找矿战略提供关键支撑。”这次经历让张昊昱对机械的认知从“兴趣”升华为“责任”。他进一步了解到,钻机驱动器作为钻机的核心动力部件,其性能直接决定工程钻探的效率与安全,但传统驱动器却存在诸多痛点:工人需冒风险手动调整参数、数据记录依赖纸笔、液压技术仅用于刚性连接而未充分发挥效能。

带着对行业痛点的思考,张昊昱开启了实践调研之路。2024年6月,在老师的引荐下,他前往张家港施工项目现场与江苏远方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实习,近距离观察传统钻机在复杂地质环境中的运作困境。同年8月,借助校友平台,他走进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学习,深入探索液压技术的优化空间。三次实践让他坚定了一个目标:“一定要研发一款数字化、智能化的钻机驱动器,让地质取样更高效、更安全、更科学。”

从“理论探索”到“技术突破”:一群追光者的攻坚

将“数智化”理念落地,远比想象中艰难。作为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张昊昱擅长结构优化,但智能控制与大数据算法却是他的“短板”。“最困难的时候,创新中心的实验室就是我的‘第二个宿舍’,常常对着代码和电路图熬到深夜。”张昊昱回忆道。

幸运的是,他并非“单打独斗”。2024年10月,在志同道合的团队成员协作下,“数智化声波钻机驱动器”成功完成装配与测试,经检测,这款驱动器将钻进力提升了42%,且通过科技部查新报告验证,国内外均未见相关技术报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技术突破后,市场认可成为新的挑战。在学院创业导师的帮助下,张昊昱结识了地质勘探与机械装备领域的专家,不仅获得了真实地质数据用于算法优化,还得到了参加全国矿业装备展的机会。如今,他团队研发的产品已收到多家企业的购买订单及定金,创立的企业更获得了首轮20万元融资,从“校园研发”正式迈向“行业应用”。

 从“专业深耕”到“多元成长”:一位青年的责任担当

“创新不是闭门造车,成长也不止于专业领域。”张昊昱始终坚信,青年应当在更多元的舞台上实现价值。

在校园之外,他是传递青春力量的“乐手”。作为学校皖平川兴南路乐队的一员,他参与了武进区“春风有约”悦读季系列活动之“春日来信”星光音乐会。在五月的星光下,他用跳动的音符渲染书香文化,用激昂的旋律唤醒青春梦想,让现场观众在乐声中感受青年的蓬勃朝气。

他也是践行志愿精神的“服务者”。在常州西太湖半程马拉松赛事中,天还未亮,他便与学校志愿者一同集结,在赛后补给与奖牌发放区坚守岗位5个多小时:赛前为选手送上定制人体彩绘贴纸,赛后快速递上矿泉水、精准发放奖牌,用耐心与热情为赛事保驾护航。

“校内的双创基地提供免费场地,工程技术中心降低研发成本,老师和前辈的指导让我少走弯路……”谈及成长,张昊昱充满感恩。而对于未来,他有着更清晰的规划:“我们的目标不只是做好一款产品,更是要让中国地质勘探装备走向世界前沿,用技术为国家行业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从童年的“机械梦”到如今的“行业创新者”,从专业领域的“攻坚者”到社会舞台的“奉献者”,张昊昱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的“双创精神”——以热爱为帆,以创新为桨,以责任为舵,在青春的航程中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据了解,随着产品逐步落地行业、企业融资有序推进,张昊昱团队有望在地质勘探装备智能化领域持续深耕,进一步优化技术、拓展市场,让“中国智造” 的钻机装备在更广阔的舞台发光发热;而他身上所展现的“敢想敢干、善作善成” 的双创精神,也将激励更多职业院校学子立足专业、拥抱创新,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行业发展的征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审核:陈晓敏、李颖、杨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