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团学风采

旅康“小水滴”跨越川青,同心托起助学梦

作者:邱博雅来源:旅游与康养学院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7日点击数:10

6月25日-7月5日,旅游与康养学院“小水滴”助学实践团师生一行,跨越四川凉山与青海高原,深入甘洛县赤福村幼教点、嘎日乡则石勒波村、西宁市儿童福利院、大通县景阳镇岗冲学校、海东市乐都区李家乡等偏远地区及福利、教育机构,开展了以发展型资助育人为主旨,美育与思政相融合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在四川凉山甘洛县赤福村南尔组幼教点,实践团成员带来的不仅是满载温暖的书包与水杯、蜡笔与书本,更有一堂堂点亮童心的美育实践课。孩子们手握蜡笔,在实践团成员的引导下,将心中的斑斓梦想倾注于画纸之上,用心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在嘎日乡石泽波勒村,成员们深入彝族同胞家中走访调研,在乡间路边倾听真实诉求,将国家资助政策的精准解读送入百姓家,让惠民政策的暖流真正润泽每一个心田。

青海高原上,实践团步履不停。在西宁市儿童福利院,一份份精心准备的资助物品承载着无言的关爱,生动的现场授课点亮了受助孩子的理想与希望;在景阳镇岗冲小学,孩子们质朴的笑脸和饱含深情的感谢信,让实践团成员与回族同胞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在海东市李家乡,“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共建活动燃起了炽热情感,悠扬的歌声穿透高原,欢快的舞步踏响共鸣,青春的活力在互动中交融。成员们走进田野,触摸真实乡土脉络,了解多民族地区的社会现象,将资助工作与国家关怀浸润这片多民族共生的土地。

本次实践活动是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深刻践行与创新探索。活动突破了单纯物质扶助的边界,通过美育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情趣,以“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深化情感认同,有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搭建了一个双向赋能、共同成长的实践场域。旅游与康养学院党总支书记王迎春表示,一方面,精准发放的物资与政策宣讲切实缓解了民族地区困难学子的现实压力,有效破解信息壁垒,为其求学之路铺就基石;另一方面,大学生们深入艰苦地区,在服务奉献中深切感知国情民情,锤炼了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将家国情怀内化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自觉。

据悉,实践团成员将把调研结果及相关素材反馈至学校,多方挖掘可利用资源,共同帮扶赤福村及周边地区幼教点和青海省多民族地区的福利、教育机构,以微光汇聚成炬,照亮求学之路,以实际行动助力民族团结、乡村振兴,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最绚丽的花朵。(审核:王迎春、李颖、杨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