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学校要闻

爱心传递,千树万树梨花开——常州轻院“一加”志愿者的故事

作者:李颖来源:宣传部发布时间:2016年03月28日点击数:14

又到周末,张媛媛妈妈的手机当啷一声:“妈妈,周末我又不能回来陪你了,我要去陪李奶奶。”短信的后面还有一张女儿表示歉意的表情符号。张媛媛的妈妈在脑海里闪过女儿穿着有“一加”字样的红色小马甲走在一群人中间,心里一阵欣慰。

在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张媛媛一样周末不能回家的志愿者有很多,他们的名字叫“一加”志愿者。

 

一出车站,他看到了“一加红”

201498,他只身一人来到了这座陌生的城市,南来北往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找不到一张熟悉的面孔,他站在车站的出站口向外张望。

他是一名来自淮安的大一新生——丁凤立,至今他都能清晰地记得当初独自一人到异地求学,站在出站口时的无助感。手足无措之际,“一抹红”十分亮眼的来到了他身边,定睛一看是那些穿着红色小马夹、戴着红色小帽子的迎新生志愿者。

“这些志愿者们身上的‘一抹红’在我脑中至今都挥散不去,为了追寻这‘一抹红’,到学校后,我就去打听那个迎接我、给我帮助的“一加”志愿者组织,成为了他们当中的一员。现在那‘一抹红’已被我叫做‘一加红’,它代表着爱和勇气,一直激励着我,让我用一颗跃动着爱心,一起传递着爱的温暖。”现已是轻工工程系学生会主席的他,每每谈起这些,还是感慨良多。                                      

 因为崇拜,所以加入

“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志愿者参与地震救援、抗洪抢险等的新闻,在灾情的第一现场,总有他们奔波忙碌的身影。我非常崇拜那些志愿者们,感觉他们特别伟大。到大学后,知道了学校里有‘一加’志愿者组织,终于有一个平台可以让我近距离地接触志愿者了,所以我第一时间就去报名了。”“一加”志愿者分队负责人王莱阳说道,“加入‘一加’后,才知道‘一加’的发起人王德林先生和他的感人事迹。王德林先生身为残疾人不仅健康向上、心态阳光,还能积极地去帮助别人,真的让我感动。作为正常人,我为什么不能像王德林先生那样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呢?后来,在‘一加’经历了很多事情,让我越来越了解‘一加’,所以,我一直都为我当初选择加入‘一加’而感到骄傲!

王莱阳还说,每次志愿者去看望王德林先生,王德林先生总要把自己最好的状态展示给大家,绝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种卧床、病恹恹的无助感,更不会有那种怨天尤人的抱怨。王德林先生带给志愿者们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告诉他们如何帮助别人,如何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如何感恩,如何回报社会。每次和大家合影时,这位高位截瘫、肢体残缺的残疾人都要用双手费力地撑起整个身体,和志愿者们并肩留影。而这个动作,会消耗王德林先生大量的体力,让他汗流浃背。这就是王德林,即使不能如夏花般灿烂,也要展示秋叶之静美。

一句“感谢”听了无数遍,每一次都有新感受

加入“一加”就意味着奉献,不仅要奉献自己的爱心,还要奉献自己的业余时间。“一加”志愿者们一开始是每周三下午去参与活动,因为每周三下午学校不安排任何课程,为的是让大学生参与各种社团活动。但志愿服务之后,“一加”志愿者们发现每周三下午的时间太短,需要帮助的人太多,有点排不过来,所以现在不仅是每周三下午、每个周末甚至节假日,只要放假有时间,就成了“一加”志愿者们去常州各个社区参与志愿服务的时候。

虽然参与志愿服务占用了自己的业余时间,但当志愿者们听到大家对自己志愿服务的认可、对自己的感谢时,一股暖流顿时在全身涌动。

“我记得我服务的对象里面有位姜阿姨,常年瘫痪在床,行动不便,所以我们志愿者主动排班,保证每个星期都能有人去看望姜阿姨,给她带点生活用品,帮她打扫卫生。姜阿姨每次都会对我们说‘你们一直都没有忘记我,很感激你们’这样的话,每次我们听了,都有不同的感受。真的,像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其实我们只是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他们而言,总感觉是麻烦我们了,所以经常要感谢我们。我们每次听到对方的感激之言时,内心会很澎湃,他们的这些话语每次都会在我们心中停留很久,并能久久的温暖着我们,一直激励着我们继续为更多的人服务。” “一加”志愿者副领队张媛媛谈起这些时仍会哽咽,“社会上还有很多像这样缺少关怀的人,我们志愿者在他们的心中,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燃烧着自己,温暖着别人,感动着世界。所以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加入我们,让我们一起来接受感动,传播感动。”

帮残疾人洗澡,花了三小时

在谈到最难忘的志愿服务时,大家都很兴奋,各种各样的小故事立即汇聚而来:

“在完成爱心使命的时候,每个人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我们就遇到过这样一位服务对象,他是一位全身麻痹的残疾人,二十多岁,很胖,大概有300来斤。我们第一次帮他洗澡时,低估了他的体重,结果几个人把他从床上挪到浴缸里,就花了很长时间,想了很多办法,最后终于成功将他‘搬’到浴室里。然后,大家分工合作,有人帮他洗澡,有人则负责不断用盆子装着热水往他身上淋,防止他感冒。因为是第一次帮别人洗澡,我们的志愿者经验稍显不足,最后一个看似平常的澡洗了将近三小时,这件事也让我一直深感歉疚。”丁凤立回忆说,“这就是我最难忘的经历,经过这次以后,我发现我一下子就长大了,感觉自己身上的责任很重,我要保护和帮助更多的弱者。从此以后,每次我回家,都会主动帮助父母承担家务,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

“我也帮助过残疾人洗澡,我服务的这位是四、五十岁左右的脑瘫男子,他和自己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同住,母亲年纪大了,好多事情都不能亲力亲为了,所以我们去帮助他们。这位男子腿不能伸直,口不能言。他是用大木桶洗澡的,但大木桶搬不进卫生间,所以只能将洗澡水从卫生间里运到木桶里,让他在房间里洗澡。我记得他家里连水桶都没有,我们当时是用脸盆来运水的,从卫生间到房间,我们一脸盆一脸盆的来回运了二、三十趟,终于将木桶里的水装够了,然后再细心地帮他调试水温,最后再把他抱到木桶里。整个过程也花了两小时左右,这些事情以前在家里是根本不可能去做的。我们在‘一加’学到了很多,也努力去完成过很多任务,这段经历,让我学会了坚持、努力,无论碰到怎样的难题,我都会想办法去解决它。”王莱阳不无感慨地说道。

益佳微公益社团社长杨光也说:“参加过志愿活动的同学都有很多难忘的经历,比如自己花钱帮残疾人买手机,然后告诉他们是他们抽奖抽到的;自己花钱买水果、礼物去看望他们;帮他们下载戏曲;教他们学会用智能机、电脑等。其实每位志愿者都是满怀信心地想去做好每一件事情,但大家从零到一的这一步,往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与很多的时间,因为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真的很多很多。”

爱心传递,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加的含义是组成的一个字,寓意着志愿者们以自己认真实干的精神,向社会奉献爱心,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但我认为‘一加’还可以解释为‘一’加上‘无数个志愿者’,这样就能汇聚成爱的海洋。”“一加”志愿者分队负责人王莱阳认真地说。

 一加志愿者服务队最早叫一加爱心社,成立于1999年,是由自幼高位截瘫的残疾人王德林与十余名热心青年自发组建。20005月经重新调整正式成立,归属常州天宁区团委管理。2003年,一加爱心社在各个高校设立爱心点,让更多热爱公益,有志愿者精神的青少年投入进来。至今,从一加爱心社到一加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们和“一加”一起,走过了十余个春秋,目前,在我院已由最开始的轻工工程系志愿者服务分队,发展到艺术设计系志愿服务分队和信息工程系志愿服务分队三个小分队了。一加志愿者服务队的人数也由原先的20多人,发展到今天的600多人。而且我院特别重视志愿服务,不仅仅是学生,连老师和院领导都是常州市注册的志愿者呢!学院给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0.2/小时学分奖励,学院志愿服务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每次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这就是“一加”,这就是志愿服务。如今“一加”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成为学院最大的学生服务组织。在“一加”的带领下,我院志愿服务已开枝散叶,学院每周都有学生和王德林、和常州各个社区联系,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学院每年也会定期组织教职工参与志愿服务,形成人人参与志愿服务、人人传播志愿精神的良好氛围;每年新生入学,学院也都会举办“新生加入志愿者”仪式,让志愿服务精神代代传承。如今志愿服务精神已是“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我院散播开来,相信志愿者们将会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送去爱心,让温暖延续得更久,把爱传递得更远。